1.这一讲的内容很不一样
这一次讲座的内容不太一样。以前,我们都比较执着于关于写作的部分;很少去谈一整篇的文章,或者一位作家的代表作。但是这一次,很想谈的文章就是郝景芳的《北京折叠》。我受《北京折叠》这篇小说的吸引,是因为网络上的新闻标题——它获得了雨果奖。[注1]
我挺认真的读完了那篇故事,突然发现,可以用一些文字来谈一谈《北京折叠》背后的写作逻辑。
2.去看到《北京折叠》背后的折叠
《北京折叠》讲了一个想象当中的北京——一个不同空间、不同阶层的北京;在这个“北京”里,有着在不同的空间里,分门别类住着不同的人: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,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,第一空间则是当权的管理者。越上等的人不仅仅有更精致的生活,甚至有更长的时间。生产力的发展,越来越使得劳动力不再重要,主角老刀是两千万垃圾工人中的一个,但机器人已经可以处理垃圾,只不过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而保留了这部分工作。因而,这些人只能被“塞到夜里”,不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。
小说展示了老刀的一段经历,他为了给人送信,从第三空间到了第二空间,又来到了第一空间,之后带着第一空间的回信又回去了。老刀路过的,都是平凡的事情,但这种平凡让小说显得真实,显得不寒而栗。(此段部分转采自网络当中的评论)
那么,我们来说说“折叠”。作者的构思中,用折叠的方式对时间和空间进行双重的切割,从而使原本熟悉的世界——现实中的北京——变得陌生起来,进而能够承载着作者与读者的双重想象与双重认知。
这样的一种“折叠”,既是对世界的一种改造,又是对世界观的另一种陈述。
于是,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创造新世界的方法,就是对原有的世界进行局部的更新,或者逻辑上的重新推演。
“局部更新式”的创造,可以去看一下电影《未来水世界》或者类似的科幻类作品;在此类作品中,以地球为原型,在各种不同假设的之下,变异出了水世界、机器人的世界、星海征途的世界等,从而成为新故事的宏大舞台。
“逻辑重推式”的创造,则可以借鉴当前流行的“穿越流”;这些小说在本质都类似,就是在原有的历史中,加一个新的变量,从而推演出新的故事、新的历史出来。
3.用世界观去推动作品的完成
在《北京折叠》这篇文章当中,作者其实没有去过多的表述自己对一个构思出来的世界的看法,而是用一条线索——送信,平静的去展示、平静的去看待这个被折叠的世界;但是,正是这种平静、淡默,展示了一个可像“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”,却又折射“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”。(此段部分转采自网络当中的评论)
于是,我们要来继续谈一谈如何用构思或者推演出来的“新世界”来推动作品的完成。
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,必须去谈另一个概念——世界观。
所谓的“世界观”,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;从作者的角度来看,就是要明确在自己构架的这个世界中,认同的主流观念、主流评价标准是什么,并用这些标准去推理出若干的思维标准和行为准则,进而去影响到世界中活动的人。
在新世界的创设中,每一个写作者都要去细抠细节,务必要做到每一个地方,读起来都那么的真实。在构架了新世界的基础之上,去构架出世界观;然后用故事当中的线索、人物的冲突、场景的描述等,去进一步突显出新世界的面貌;用动态的变化,去呈现出这个世界中被普遍认同的规则,以及这种规则带来的结果。
故事的结局可能是悲剧,也可能是喜剧;但是无论哪一种,都应该是真实的。有些时候这样的写作方式更能够让人体会到真实的力量。
但,如果读者从一个明知是假设的世界中,读到了这种真实,那么就会从内心中受到极大的震撼。
也许,这就是《北方折叠》的力量。
(附)郝景芳自评:
在《北京折叠》这部小说中,我提出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,面对着自动化、技术进步、失业、经济停滞等各方面的问题。同时,我也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,有一些黑暗,显然并非最好的结果,但也并非最坏的:人们没有活活饿死,年轻人没有被大批送上战场,就像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那样。我个人不希望我的小说成真,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。
推荐阅读:
作文指导:第七十一讲——写作过程中如何让人物粉嫩起来:黄色的鲜活跃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