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黑色不仅是白色的反义词
前文探讨了写作过程中对“白色行文”——用客观清楚的数据化语言来陈述故事——的需求,以及适用的范畴。
但是,我们可以看到写作的所需要的文字类型,一定是多元而丰富的,所以在谈完“白色行文”之后,我们还要花时间来说说其他的色彩。
黑色的,黄色的,红色的,绿色的,蓝色的。
不同的写作色彩,能够对写作起到不同的作用,在后面的讲座中,我们再一一道来。
在本篇中,我们来探讨的是白色的对立,纯色的反面——黑色。
黑色,不是单纯的一种色彩,而是把多种的色彩调配、混杂到极端,是最复杂且让人看不清楚的色彩。
当然,在文字的世界里,黑色本身就带着很多的含义:高贵,典雅,庄重、冷酷、神秘、野性……
于是,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使用于“黑色行文”,一种复杂的状态。
具体而言,有两个方式尝试黑色思维的应用。
一是学会使用悲剧;二是学会雕琢复杂的性格。
2. 黑色是一种悲剧的观念
黑色思维,有些时候就是要界定清楚故事的走向,也就是要清楚知道什么样的故事会有震撼力,什么样的人物会有魅力。
很多的文学家、文学理论家都在强调:悲剧才有力量,悲剧才能打动人心。
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,
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,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。
所谓的悲剧之所以“悲”,悲剧之所以有力,就在于它先建立后毁灭,先功成名就后急转而下,其关键点就在于“冲突”,就在于“反差”。
读者看故事,就像是种一棵树,从小树苗开始,慢慢的培土、施肥、浇水、捉虫、疏枝……每一个过程都参与,都经历,都获得体验;你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为了树的一部分。
而悲剧往往在枝繁叶茂的时候,让这棵树走向死亡。如此突兀。
悲剧也可能发生在不断抗争,不断坚持之后,看似即将胜利的时刻,上帝推了一把——带来了另外的一种失败,致命的失败。
《普罗米修斯》也好,《窦娥冤》也罢,都逃不开命运的桎梏,而最终成为经典。
那么用“黑色”来引导我们的行文,似乎就是要埋下一个炸弹:
在不合适的地方,加剧情绪上的起伏与波动,并带有一个或者多个剧烈的转折。
也就是要学会构建出美好,并尝试着去破坏它、毁灭它。
3. 黑色,用多元的情绪来主导人物
于是,我们说黑色,是一个复杂的色彩,但又是一种消极和悲观的主调;
行文过程中用黑色思维来引导,就是要给行文一种基调,一种界定,一种氛围。
当然,“黑色”行文,又不仅仅是我们直接反馈出来的“悲剧主义”;
只是写作者要经常地使用黑色思维进行思考,以求得另一种可能性,或者另一种非乐观的发展方向。
从事物的负面出发,进行逻辑的判断与评估,可以增加新的思维方向;我们可以在某一个事件的分岔口,去想想好的一方面,又去想想坏的一面。比如,它会起作用吗?它的缺点是什么?它为什么不能这样做?这样做会存在什么危险?当然,也可以用逆推的方式去思考,如果前置的某个因素发生了不良的变化,那么现在的美好是否还会存在。
黑色是阴沉的,黑色是负面的,黑色是复杂的,黑色是模糊的。
黑色思维的呈现,要通过文字中使用到的沉闷、沉重的词汇,构建出带着浓厚色彩的氛围,或者描绘出充满着复杂性格的人物。
比如,邪恶的力量。在魔戒的故事里,戒灵的色彩就是黑色。
比如,未知的恐惧。很多的恐怖或者惊悚的故事内核,都是去挑战未知的黑暗。
比如,脏兮兮的混乱。加勒比世界中的杰克船长,就是这样一个脏兮兮的形象,一个复杂的形象。他对财宝的贪婪和对自己的随性,很多的水手故事,丰富的航行阅历,构成了一个让人摸不清看不清却又很有魅力的人物。
在一个故事中,总要塑造出一个黑色的人物,代表了故事中的阴暗面,也代表了人性的另一种可能。
在黑色的氛围中,呈现出一个多元的人性,其实也是一种美好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