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写作有些时候需要“白色”
在写作中,要不要使用冷静的行文方式,冷静的文字或语言?
我觉得,有些时候是必要的。
那么冷静而理性的行文,又应该被描述成什么色彩呢?
我觉得,白色应该是极好的。
如果要用一种色彩来表现理性,
那么必须是专一、纯粹;那么,在色彩上除了黑色,就只能选择白色。
因为这两种色彩都是很直接的全色。
但是,黑色其实不是纯色,而是杂乱到不可救药的深度混杂。
唯有白色,才是真正的冷静和客观。
“白色”就是要表现出真实,或者趋近于真实的内容;
“白色”就是要不加修饰的文字。
既然不修不饰,那么就是客观而直接;
从写作者来看,就是反映出写作过程中的直接记录,
从阅读者来看,就能够相对完整体会到作者所希望描述的景象或情景。
那么,什么时候使用“白色”行文呢?
我觉得,可以两种情况下可以使用。
一种是说明文中的客观表述;
另一种是类似白描的客观描述。
2.说明类的行文需要客观的表述
说明文,是指对事物的情况或者原理进行说明的文章;
说明文的主旨在于讲清楚事实,或者完整描述事物,其常用的方法也都力于客观而真实。
描述一物的外形,可以使用长、宽、高等数据;
描述一事的过程,可以使用年月日来表现时间的跨度、用经纬度来表现空间的变迁;
描述一人的行动,可以使用一连贯的动作描述,用文字勾勒出动态的人。
说明过程中,运用“白色”行文,就是要用冷静客观的思维来引导文字的表达。
用数据来说明,就是一种常用的手法;即简单,又实用。
例如下面的句子:
——这里的气温是零下6度。
——这里的气温很低,让人觉得很冷。
——这里的气温很低,一不小心就会把人的耳朵冻掉。
——这里的气温很低,在空地上呆上3分钟,就会冻伤祼露的皮肤。
在上述的四个句子中,有两句使用了数据,都达到了描述真实感受的效果;但是却因为数据使用的不同手法,“零下6度”是直接说明,“3分钟”却是用了间接说明。从效果上来看,“3分钟”更能够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和理解。
3.平视的目光讲述眼前所见的故事
在写作过程中,白色思维的运用还常常见于略写、白描等不同的手法之中。
如《桃花源记》中的一段: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。
陶渊明在行文中,用简洁明快的笔法,勾勒出了武陵人所行所见所闻所感;细细品读,就仿佛电影拍摄使用的长镜头,在武陵人的步伐和目光移动的配合中,完整描述了武陵人从山之小缝进入桃花源的过程。
这样一种“长镜头”式的描述,在很多作品中都可以读到;既宏大,又细微;既平实,又生动。
看似平视的目光,给读者带来栩栩如生的阅读感受;
“不带”作者思维色彩的语言,“还原”真实的环境,
于是给读者带来强烈的代入感;
就像是直接走入到故事中,直接应用作者那样的视角,直接成为作品中的人物。
——这样的客观表现,带来的生动感受,也许就是“白色”行文的另类效果。
4.“真干净”
窃以为,《红楼梦》终曲中,写道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,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!”,将白色之景写到了极致。
而“白色思维”指导下的作品片断,也会将冷静与客观推到极致。
但是,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,如果一篇故事中,仅有数据,而没有故事内核,没有人物形象,那会是什么景象。
也许,那就只能成为一份的《产品说明书》。
因此,我们又必须对“白色”行文的使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。
要使用“白色”行文,必须是到了需要客观陈述的时候;
这个时候,作者不希望通过文字读者看到情绪的波动,
或者在文章透露出未来故事走向的某种可能,
因此,可以使用客观而不含情感的白色行文。
在使用“白色”行文前,必须找到准确的切入方式;
也就是要找到准确的陈述方式;
也许从故事中代表客观的一群人口中说出来,
也许是某一个故纸陈文中的片断;
甚至可以是某个说明书或者说明文件的引用。
在使用“白色”行文时,必须简洁、明快,而且不能太大篇幅。
适可而止,适当即可。
如此,才能用好“白色”行文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