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种太阳
在2016年的酷暑中,曾经流行过关于“种太阳”的段子,说的大概就是,自己种下的“太阳”,就不能去抱怨天气的炎热。
当然,“种”这样一个包含着朴素农民情感以及深厚农耕文化气息的词汇,所指的不仅仅是挖坑的行为,更包括了将自己的希望、未来的种子埋到肥沃之中的愿望。
对于文学创作而言,“种”代表着创作的开始,也含蕴着创作的方式、定式、格局等预期的规范性的内容;这种解释,似乎和许多人心里所想的“挖坑”不太一样。
作为一个动词,“种”是一个过程;而从写作的行为上来看,“种”的确包括了一系列的动作。
2.种一枚种苗之前的准备
有人说写作的过程,就像是怀胎十月;而我更喜欢将写作者比喻为老农,在春夏秋冬的轮转中,从肥沃中培养出鲜美。
在这里,就谈一谈种一枚种苗的过程吧。
第一个步骤,是要将土地刨开。有些时候,是灵感推动着写作——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——灵感到来的时候,文思泉涌,妙笔生花;但很多时候,开垦荒地的农民并没有太多的激情,而只有一个目标——把生计依托在当前的工作上。于是“开荒”的心境会占据着“种苗”的最初期,一点点紧张,一点点期待,一点点坚持。但无论如何,就必须要使自己进入到写作的状态之中;姑且不去说状态的好与坏,总要坐在电脑前,把十指放的键盘上,然后敲击出一连串的字符。
第二个步骤,要把地面挖出一个坑,这个坑应该有点儿深度,有点儿宽度;也就是说,写出一个具备了一定叙述意义的内容,可以是一个片段,可以是一个画面,可以是一个简洁的提纲。对于这一个阶段来说,有很多种的表述方式:有人用“提纲”,或详或略的说出自己想说的大概内容;有人用“思维导图”,用脑部一样的曲线、文字和图片,展示自己的构思。我觉得“框架”这个表述,可能会更准确一些。 框架,就是将最终要达成的目标勾勒出来,而要种出一棵大树,坑就应该要挖得更宽、更深,才能让它的主干能够扎得深,枝繁叶茂。一个有效的框架,应该包括总体文章的长度、结构、内容的概要等;将这些内容写成纲要,说得清楚,讲得明白就足够;但是却不需要将所有的内容全部写出来。例如,《九十九讲》这个关于写作的系列文章,最初只是为了将写作培训的内容转化成文本,传递出去;只是取了“不足百、满则溢”之寓意,取了“九十九”这个数字;但是关于具体的内容,甚至是每一个章节的名称、结构,只做了大概的规划。如此的内容,就是框架,就是“挖了个坑”。
3.埋下点东西
第三个步骤,刨开土、挖好坑之后,就需要在坑里埋下点东西。
这一点东西,就像是“树苗”或者“种子”;在时间的流逝中,不断孕育,不断成长,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,突然就破土而出,茁壮成长。
这一点东西,就像是现在的自己给未来的自己写上一封信,预测在不久的将来,这个“漂流瓶”将被打开,将被诵读,并被丰富和转述。
这一点东西,应该是很具备代表性,很能够引起共鸣的内容——共鸣的对象是现在的你和未来的你,是应该能够激发出新的写作内容的内容。
第四个步骤,就要在位置上做好标记。
就像是种下树苗的最后一步,需要把东西埋好,盖上土,做好标记。
标记的目的,是要让以后的自己能够顺利的找到,或者是在组织某些稿子,或者再创作的时候,能够通过标题、标签等找到这一枚“种子”。
标记的要求呢?一是要有较好的载体,要选择自己惯用的“储藏方式”,有的人喜欢用word,有的人喜欢用txt,近几年来,我比较喜欢的是使用云笔记;好处在于,能够直接的进行全文搜索,键入关键字之后,可以直接找到拥有关键字的内容。二是要使用标题和标签;标题应该鲜明而简洁,简单明了,说明问题;标签则要标出关键内容,而无论是标题还是标签,应该是自己常用,并且符合自己思维特征的语言,这样方便唤起记忆。
4.小结一下下
好的,用了很形象的一系列动作说出了挖坑的技巧,诚如在五十九讲中所说到的那样,为了把握那稍从即逝的灵光一闪,我们必须用最快的方式去记录它,并且要学会把这一点东西,挖上一个坑,埋起来,盖上土,然后做好标志。
通常,我们会做一些光怪陆离的梦,这些梦往往在醒来之后,只能留下一部分的碎片,甚至在若干小时之后,就会消失无影踪,有些时候甚至是一顿早饭之后,就会完全消失。
那么,如何有效的挖坑呢?
用只言片语记录梦中的场景,用一些话记录梦中的人物,记住他们最鲜明的个性,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和行动等,用挖坑的方式,把这种方式保留下来,直到有一天把一点点的思绪,写成它应该有的样子。
就是这样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