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篇文章中的线索:前中后
文|姚石之言
很多人常常会遭遇到的问题,
就是写着写着离题了。
偏题往往意味着文章目标的未达成,
也往往意味着一个低得可怜的分数,
虽然有些时候,
偏离之后的内容显得比正题更精彩。
用简单的思维来思考解决“偏题”现象的方法,
就是不跑偏,
就是要扣紧主线索,
就是要围绕着中心主线去展开文字,
无论是叙事、议论或者说明的主题,
都应该按着这样的基本要求来完成。
但是,在地心引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,
似乎“跑偏”成为了一种“本能”!
这与人的发散性思维有关,
和中国语言的无限延伸性有关,
也和个体写作过程中的思维与经验有关。
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,
要把握住一篇文章的主线,
并非像放风筝,又或者是钓鱼,
仅仅依靠着一条线,就能够钩住全文;
而是要像烤肉串一样,
一根烤钎要把不同的肉串在一起,
又或者从不同的的位置把肉固定在钎上。
这样的“线索”才不会跑偏。
文章如生活,线索似烤串。
对文章中线索的“固定”,不能只是开头切题,
而是要贯穿于文章的各个部分;
至少在前、中、后三个位置进行强化。
强化方法,有两种。
一是提纲法;二是要素法。
所谓的提纲法,
就是通过对主体事件的阶段化呈现,
在依照腹稿或者提纲的前提下
确保事件在文章写作的推进过程中,
不会出现脱离提纲的分支或者叉道。
所谓的要素法,
就是把文章的线索提炼成一些要素,
如人物、事件等要素,
用简要的词汇来代表线索,
并融入文章中的重要位置与组成,
从而确保整篇文章的协调统一。
无论是提纲法还是要素法,
目的只是要提醒写作者,
文章的线索不能消失,
不能偏离。
即使是以“混乱”和“随性”闻名的意识流写作,
其线索也是存在的,
只是不明显。
正如,每一个人的腹肌一样,
总是存在的,但多数时候不明显。
end.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