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爱上层楼,爱上层楼
少年不识愁滋味,
爱上层楼。
爱上层楼,
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而今识尽愁滋味,
欲说还休。
欲说还休,
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——辛弃疾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
少时不写作,只写作文;对于“无中生有”的每周一文,总是感觉到无比的痛苦。
某日读词,读到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这句,顿时觉得“于我心有戚戚焉”。
那强自说愁的少年,只是为了写出一篇文章来,就把心灵到语言全部变得老气横秋;从未体验过的生活,落到笔纸之上时,又要显得真实而自然。
读大学时,写小说。以“我”为主人公,写着诸种爱情和故事,写着大江之畔、滨海沙滩、长安山下的诸种浪漫。故事大概还是挺好看的,于是总有人问我,怎么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谈恋爱。
天可见怜,彼时的我,晚熟、小自闭、多独行、未有恋爱。
那些情与爱的事情,只是从书上读来,电影中借鉴来,脑中想来,笔上写来而已。
此时想来,大概也是“强说愁”的一种吧。
2.强自说愁,方得始终
一个人的生命时间,如射线,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,向某个方向前进;唯有到了生命终结时,才把射线变成了线段——有了终点。
无论射线还是线段,都有一种特征:永不后退,持续向前,不能后悔,不能倒车。
于是,每个人的生命都被赋予了唯一性;每个人的每一个时刻都变得独一无二。
哲学上的命题,“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”,就能说明这一点。
从生命的不可重复性来看,强自说愁,其实是写作的一种必要。
因为唯一性的生命,
写作者的肉身与时间相伴,只能向前,
不能“重回18岁”,也不能“梦回唐朝”,更不可能附身或者穿越。
但是,“想象”所在,却是无所不能的。
可以让自己在思维的大海中,重新构架出一个新的世界。
在那里,我们可以是纵情高歌的白衣诗仙,可以是背着书包开启学霸模式的四阿哥,
可以是江湖恩仇的铁血大旗,可以是大漠独行的驮客,也可以是蜗居在某地的小青年……
这些都是我们不曾经历的世界,但是却可以进入我们的思维,成为故事的主核。
我们若是纵情江湖,要有才华横溢,也要有拳头武力,
我们若是寄情山河,要上山揽青松,也要闯海立潮头,
我们在强自说愁,却要道出愁中滋味,
真的愁,在强说愁的面前,反倒可能像是15度的清酒,
略有酒味,却不绵长。
3.为了写作而说愁,值得的
即然我们经历那么多的世界,
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假想、构思、假设出许多的个体,在不同的世界中穿行,
用脑海中的想象,去体会个体在新世界中的新体验。
我的师傅在训练我们写作的时候,曾经说过,
高明的写手应该是能够做到“招之即来,来之能战,战之能胜”;
“招之即来”,就是面对着任何的文体、题材,无论是命题亦或是开放式的题目,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构思,着手写出文章来;
“来之能战”,就是在通过自身的能力、技巧、累积,能够遵循着构思,将文章完成,也就是完成一份“成品”;
“战之能胜”,就是不仅仅是成品文章,而且还应该是精品,能够与同期创作的他人作品更优秀。
既然要拥有在短时间内“破题——解题”,
那么就必须要拥有对题目的切身体验——无论这种体验来自于直接经验,还是间接经验——然后,用经验去主导构思。
显然,直接经验来自于自身的生活、工作、学习,鲜明而生动地存在记忆之中;
间接经验则来自自身对于已经有素材的学习、理解、掌握、应用。
因为,我们需要这样的“强说愁”,来避开缺乏体验而带来的虚假。
4.强自说愁有三重境界
我且说说,你且听听;不一定对,但是感觉有道理。
第一重境界,就是“寻愁”。
这是最基本的强自说愁的境界,为愁而愁,独自说愁。
第二重境界,则是“同愁”。
与某些言愁之文有了默契与攀附,相同之感受,同样之怀秋,种种普遍意义上的愁绪,被放置在不同的文章当中。颇有雷同,胜在有愁。用来煮鸡汤,也是不错的。
第三重境界,是“言愁有物”,有赋、比、兴的说法,由一事一物而引起某种愁绪;
在言说的过程中,淡淡流露,浅浅说明,并不着急着自身的闷与苦,而是由着别人去看、去品读。
由此三重境界之中,
可以去细细思考本篇所说的“反体验式写作”的可能,
反复练习,细细体会。
愁到了极致,也是一种美。
end.
推荐阅读:
作文指导:第八十九讲——学习商业性写作的两个前提及其训练方法
作文指导:第八十八讲——商业性写作需要的三把钥匙:文字、逻辑、市场嗅觉
作文指导:第八十五讲——写作逻辑链条:理解整个世界与完整的自我
作文指导:第八十四讲——写作逻辑链条:自成体系的内在与被他人阅读的表现
作文指导:第八十二讲——从0到1是最难的,从1到n就会容易一些
作文指导:第八十讲——成为一个图书馆管理员:也说知识管理与写作的关系
作文指导:第七十一讲——写作过程中如何让人物粉嫩起来:黄色的鲜活跃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