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写诗为切入,来谈断句,似乎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。
曾几何时,我认为诗歌就是把有韵味的句子,通过断句的方式,
切割成更为优美的小句。
喜欢古龙的人,
一定会记得他的语言;
比如《三少爷的剑》的开头:
剑气纵横三万里,一剑光寒十九洲。
残秋。
木叶萧萧,夕阳满天。
萧萧木叶下,站着一个人,就仿佛已与这大地秋色溶为一体。
因为他太安静。
因为地太冷。
一种已深入骨髓的冷漠与疲倦,却又偏偏带着种逼人的杀气。
他疲倦,也许只因为他已杀过太多人,有些甚至是本不该杀的人。
他杀人,只因为他从无选择的余地。
他掌中有剑。
一柄里包皮鞘,黄金吞口,上面缀着十三颗豆大明珠的长剑。
江湖中不认得这柄剑的人并不多,不知道他这个人的也不多。
他的人与剑十七岁时就已名满江湖,如今他年近中年,他已放不下这柄剑,别人也不容他放下这柄剑。
放下这柄剑时,他的生命就要结束。
名声,有时就像是个包袱,一个永远都甩不脱的包袱。
这样的断句,我总是爱的。
因为这样的断句方式,让语言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味。
写诗中常常也要用到断句,
比如:
小时侯
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
我在这头
母亲在那头
长大后
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
我在这头
新娘在那头
后来呵
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
我在外头
母亲呵在里头
而现在
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
我在这头
大陆在那头
大名鼎鼎的余光中的《乡愁》就是很好例子。
断句的方式让作家的情绪得到舒张,
如同画家在画布上用自己的力度,画上一笔;
如同乐手用高超的手速在琴弦上撩拨出华彩。
我鼓励上述的两种断句方式,
也鼓励在当下的微媒体写作中,
学会使用一行一行的文字表达方式。
因为,这样比较符合当下的手机阅读习惯,
也方便于创作者思考结果的呈现。
断句的原则是有效性。
也就是说断句应该是不破坏整体文章的内容,
不破坏表现的过程,
甚至是要为更有效的阅读服务。
我喜欢断句,并不代表我喜欢病句。
在成文成章的段落中,
错误的断句会让读者感觉到突兀,
从而带来歧义等问题。
因此,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,
一定要在正确的位置进行断句。
例:
戴望舒《雨巷》
撑着油纸伞,独自
彷徨在悠长、悠长
又寂寥的雨巷,
我希望逢着
一个丁香一样的
结着愁怨的姑娘。
她是有
丁香一样的颜色,
丁香一样的芬芳,
丁香一样的忧愁,
在雨中哀怨,
哀怨又彷徨;
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,
撑着油纸伞
像我一样,
像我一样地
默默彳亍着
冷漠、凄清,又惆怅。
她默默地走近,
走近,又投出
太息一般的眼光
她飘过
像梦一般地,
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。
像梦中飘过
一枝丁香地,
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;
她静默地远了,远了,
到了颓圮的篱墙,
走尽这雨巷。
在雨的哀曲里,
消了她的颜色,
散了她的芬芳,
消散了,甚至她的
太息般的眼光
丁香般的惆怅。
撑着油纸伞,独自
彷徨在悠长、悠长
又寂寥的雨巷,
我希望飘过
一个丁香一样的
结着愁怨的姑娘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