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说当代中国的常用字大概是2600多个,
这些字,易学易懂;
而恰恰是这2600多个汉字,
通过不同的作者创作,
以不同的方式组成,
又可以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内容:
即有历史的,又有现实的;
即可唯美的,又可平实的……
就算是生活在新媒体发达的时候,
中国汉字仍然是构成海量信息的重要的载体。
然而,
历史又有一种筛选的特质,
通过阅读、传播、再创造等方式,
对不同的文字内容进行界定、分析及评价;
被人群认可的,得以传播和保存,
被厌恶的,则慢慢消失了。
因此,在这样的时代中,
学习写作的中国人,应该对自己有一个要求:
写出能够被一部分人认同并发挥作用的文字。
认同的,是从内容以及陈述的方式被接受;
作用的,则是从文字得到应用于生活的指导。
然而,
如何让自己的写作能够有效且有用呢?
最常规的学习和训练方式就是:借鉴。
在中国,在学习写作,
单单只靠着日常的学习是不够的,
还需要向历史的纵深处学习和借鉴,
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廊中,
藏着众多的经典佳作。
这些佳作在内容与形式上,
往往就成为写作者最易于借鉴和学习的内容。
这种学习和借鉴,
既可以是储藏式学习,也可以是突击式学习。
所谓储藏式,
就是从自己的兴趣入手,
选定书目,设定计划,有条不紊的阅读和学习;
所谓突击式,
则是带着功利性的目标,
在阶段时间内,有目的的针对某一类型进行学习。
二者各有所长,
可由学习者自行决定。
一般说来,中文专业会开设相应的文学类课程,
其中就包括中国文代文学的各种学习,
从文论到作品,从作家到潮流,
能够让学习者全方位的了解、学习和接收。
但是,往往又因为这样的学习,
过多的框架与理论,
限制了中文专业人的写作想象力,
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,流传着一句话:
会写小说的,都不是中文科班的。
如是。
也许,这就是自主学习的好处吧。
end.
附:读读吧
《诗经》,可以读一读,
里面的故事、风情很多,尤其是《国风》部分。
《史记》,可以读一读,
太史公的笔法,当史书,当小说,都是佳品。
《文心雕龙》,可以读一读,
儒家经学为判断,却说了古代作品的美与不美。
《唐诗三百首》,可以读一读,
课堂所学的仅是部分,通读一遍做摘抄,可以练内功。
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可以读一读,
六朝志怪笔法,不描细节,不求文美,干净利落且有趣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