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讲·藕断丝连的意蕴:段与段之间
我认为《匆匆那年》的副歌,
写得是极好的。
后来一查,发现词林夕。
也就不奇怪了。
摘下一段,来做这一次的引文:
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
是否还能红着脸
就像那年匆促
刻下永远一起
那样美丽的谣言
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
别太快冰释前嫌
谁甘心就这样
彼此无挂也无牵
我们要互相亏欠
我们要藕断丝连
最妙处在“互相亏欠”和“藕断丝连”上。
人们对于文章的阅读过程中由习惯决定的,
通常都是从前往后看,
这就要求了在文章的写作中,
要顺承着写作者的思路,
并以一种读者能够接受的顺序去写出来。
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篇文章的架构,
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段落排列在一起的;
而从语义的角度来看,
这些段落则是一个又一个的语义片断(段)。
每一个段落描绘一个或者多个面画,
每一个段落说明一个或者一系列的动作,
每一个段落讲清楚一件事,或者事件的一个部分,
这些都是语义段。
而在语义段与语义段之间,
则是需要有串联起来的“纽结”。
通过串联,语义相连,动态表现,
从而呈现出了文章有完整意义。
诚然,语义段落如同青砖,
青砖与青砖堆砌在一起,
会形成“看似坚固”的墙面,
而使墙面变成真正的坚硬与坚固,
则需要在青砖与青砖之间加上粘合剂。
所以说,在文章写作过程中,
要形成完整的篇章,
必需进行串联。
粗糙的粘合剂就像蹩脚的主持人,
用食之无味的语言进行过渡,
让人感觉到生硬且无趣,
甚至会影响到语义的接收。
高明的粘合剂则像是高明的歌手,
如林志弦般,
真假声自由的切换,在高音处绕着,
引着听歌的人,也把心儿荡了起来。
这粘合剂,
其实就是过渡段,
过渡段的高明处,
其实就是“藕断丝连”。
过渡段有两种存在方式,
一种是独立的,自成一段。
既可以是一笔带过的简约版,
也可以是多笔描绘,文采斐然的富贵版,
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时空或者事件的转换。
例如:
就在这一年的秋天,云福从
这个国家的另一个角落出发,开
启了自己的求学之旅。他的目标
跟她是一样的,燕京大学。
又如:
有些人注意要相遇。比如云
福和她。
另一种方式则是隐形的,
存在于上一段的结尾或者下一段的开头。
从而顺其自然的过渡到另一件事情。
例如:
同一年的秋天,云福踏上自
己的求学之路。他从家乡出发,
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。……
END.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