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了文章中的逻辑,
结果停不下来,
就仿佛魔障一般,
把自己的绕了进去,
一直围绕着文字与逻辑展开着多个角度的阐述。
期间有人问我,
厘清文字与逻辑间的关系固然重要,
回归到本体上面来,
也就是写作的具体过程上来,
我觉得很有道理,
况且要说的内容也差不多完成了。
接下来,重新回转到的文章构成与撰写的主线上来。
某年某月某日的写作过程中,
突然感受到:
写文章就像是堆搭积木,
纵横窄宽以及诸种色彩诸种图案,
构成了城堡、停车场、房子甚至机器人,
带着故事不断衍生。
但是积木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构建单位,
“乐高积木”显然是一个更有效的比喻模型。
乐高积木的发明者是丹麦的奥勒·基奥克,
他创造了木质的乐高积木,
也因此创办了乐高公司。
此后的80多年,乐高积木的材料不断演变,
但是其核心的本质却未曾改变——“play well”(玩得快乐)。
通过使用乐高积木,
可以构架成人物、山脉、城市,
甚至可以拍摄成“乐高大电影”。
中国的汉字也如同积木,
每个字都具有独立的意义,
但是不同的文字搭配在一起,
同样的文字按着不同的顺序搭配着,
都会有不同的意义。
例如,中国古代中出名的《盘中诗》以及回文诗,
就说明了文字的强大。
同以赏花为题,秦观给苏小妹写了一首:
静思伊久阻归期,
久阻归期忆别离;
忆别离时闻漏转,
时闻漏转静思伊。
而苏小妹也为秦观回复了一首:
采莲人在绿杨津,
在绿杨津一阕新;
一阕新歌声漱玉,
歌声漱玉采莲人。
同样的文字不同的搭配,就构成了不一样的意思;
各种意义不同的小组件配合在一起,
形成了不同小文章、大文章,小故事、大故事。
当然,文章与故事构成,
不仅仅是由积木构成的,
还取决于完成故事的线索与逻辑。
包括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,
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,
从主要到次要的过程,
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。
由此,文字、线索、逻辑都能被一一列出,
并进行详解,希望能够对写作者有帮助。
end.
推荐阅读: